《说一切有部之禅定论研究:以梵文 及其梵汉注释为基础》是整个佛教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而印度说一切有部的禅定论则对大乘佛教的发展,特别是对我国佛教禅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说一切有部之禅定论研究:以梵文 及其梵汉注释为基础》以梵文原典《俱舍论》第八定品为基础,参考其梵汉注释以及汉、法、英等各种译本,并辅以巴利文经典,对四禅、四无色、等持、等至,以及四无量、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等理论作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述,并对一些重要的术语从翻译和历史演化等角度作了考证和辨析。
第一章绪论 /
第一节古印度前佛教时期的禅 /
第二节主流禅修与佛教禅修 /
一、主流禅修对佛教禅修的影响 /
二、佛教禅修对主流禅修的影响 /
第三节佛教禅修及其目的 /
第四节有部及其相关部派 /
一、说一切有部 /
二、经量部师和譬喻师 /
三、 分别论者 /
第五节关于选题、研究现状及方法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有部与有部禅定论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范围及方法 /
第二章禅及其相关术语辨析 /
第一节生和定的概念分析 /
一、生的定义与外延 /
二、定的定义与外延 /
三、生与定的不同 /
第二节禅的本义与发展 /
一、禅的本义 /
二、有部与经部对禅的定义探讨 /
三、四禅的建立与发展 /
第三节三摩地的概念分析 /
一、三摩地的定义 /
二、与三摩地相关联的词 /
三、 三摩地和等至的区别 /
四、三摩地作为大地法 /
五、正三摩地与邪三摩地 /
六、三摩地与散乱的辨析 /
第四节小结 /
第三章三界——对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辨析 /
第一节界的定义 /
第二节略释三界 /
一、欲界六道 /
二、色界与无色界 /
第三节三界分别 /
一、蕴、处、界 /
二、二十二根在三界的增上功能 /
三、三界有情的心理要素 /
四、三界的缘起 /
五、四识住与七识住 /
第四节三界寿命的局限性 /
第五节有情及其世界的毁灭 /
一、欲界的毁灭 /
二、色界天的毁坏 /
三、第四禅与四无色之无常 /
第六节人间为最好的禅修处 /
第七节小结 /
第四章无色界是否有色(物质)之辩 /
第一节色与无色的定义 /
第二节有色与无色之别 /
第三节分别论者与应理论者之辩论 /
一、分别论者之教证(gama) /
二、分别论者之理证(yukti) /
三、应理论者之教证 /
四、应理论者之理证 /
五、对引用经典的评定 /
六、对两派所引经典之讨论 /
第四节“无色”问题之解决 /
第五节小结 /
第五章无想定与灭尽定之辨析 /
第一节无想定 /
一、早期佛经对无想定的探讨 /
二、阿毘达磨中的无想定 /
第二节灭尽定 /
一、灭尽定的定义 /
二、有关灭尽定的经典 /
三、灭尽定的修习者 /
四、灭尽定的获得 /
五、灭尽定的所依 /
六、意成身与灭尽定 /
七、入灭尽定 /
八、灭尽定的性质与异熟 /
九、灭尽定的位置 /
十、灭尽定的期限 /
十一、灭尽定的力量 /
十二、出灭尽定 /
十三、触的生起 /
十四、死亡与灭尽定的不同 /
十五、为何叫灭受想定 /
第三节无想定与灭尽定之异同 /
第六章有关无想定与灭尽定的辩论 /
第一节无心之辩 /
一、“俱”字的两层含义 /
二、从心与心所的关系上论证 /
三、从三法和合来论证 /
四、从识是否不离身来论证 /
五、心之生起 /
六、两种作为实体的定 /
七、众贤的结论 /
第二节灭尽定是佛教修行的目标吗? /
一、涅槃之义 /
二、灭尽定与涅槃之相似 /
三、灭尽定与身证 /
四、灭尽定之正见 /
第三节小结 /
第七章四禅所具备的基本要素 /
第一节不染污禅所具备的要素 /
一、禅支的建立 /
二、近分定与四无色无禅支 /
三、分别释禅支 /
第二节染污禅所具备的要素 /
第三节动禅与不动禅 /
第四节禅作为生存界之受差别 /
第五节小结 /
第八章等至的不同种类 /
第一节略释三种等至 /
一、味等至 /
二、净等至 /
三、无漏等至 /
第二节三类等至的获得 /
第三节三类等至相生论 /
一、从无漏等至无间生净无漏等至 /
二、从净等至无间生起净无漏等至 /
三、从染污等至无间生起净等至 /
第四节四种净等至 /
第五节修习超等至 /
第六节等至依身、所缘与断烦恼 /
第七节无漏等至及诸净近分定所断烦恼 /
第八节八近分定与中间定 /
第九节小结 /
第九章九等至与解脱的关系 /
第一节九等至的范围界定 /
第二节四禅与四乐通行的关系 /
第三节佛依乐速通行而证悟 /
第四节佛陀及其弟子依第四禅入涅槃 /
第五节四禅与四无色定的不同特点 /
第六节生天界与解脱之趋向 /
第七节小结 /
第十章论种种三摩地 /
第一节有无寻伺三摩地 /
第二节空、无愿、无相三摩地 /
一、三三摩地的建立 /
二、三三摩地与三解脱门 /
三、三三摩地的差别相 /
第三节三重三摩地 /
一、三重三摩地的建立 /
二、三重三摩地是有漏 /
三、三重三摩地之生起 /
第四节四修三摩地 /
第五节小结 /
第十一章论金刚喻定的特色 /
第一节金刚喻定与无间道 /
第二节金刚喻定与智 /
第三节金刚喻定与依地 /
第四节金刚喻定与断烦恼 /
第五节金刚喻定的力量 /
第六节小结 /
第十二章依定所起功德:四无量的修学体系 /
第一节什么是四无量 /
第二节为何称之为“无量” /
第三节四无量的性质 /
第四节四无量定之行相 /
第五节四无量之所缘境 /
第六节四无量的所依处——界与地 /
第七节修四无量观能对治烦恼 /
第八节四无量的修习 /
一、慈无量的修习 /
二、悲与喜无量的修习 /
三、舍无量的修习 /
第九节修四无量观的行者 /
第十节修四无量观的功力 /
第十一节修四无量观的果报 /
第十三章论依定所起功德: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 /
第一节八解脱 /
一、八解脱名目 /
二、解脱的定义 /
三、具足住之本意 /
四、八解脱的建立 /
五、八解脱之所缘境 /
六、八解脱的不同特色 /
七、修八解脱的理由 /
八、何许人能生起八解脱 /
九、何为“身作证” /
第二节八胜处 /
一、八胜处名目 /
二、众贤对“胜处”的解释 /
三、前三解脱与八胜处的关系 /
第三节十遍处 /
一、遍处之名目 /
二、何为遍处 /
三、众贤对“遍处”的解释 /
第四节解脱、胜处、遍处的所依和获得 /
第五节解脱、胜处、遍处之辨别 /
第十四章结论 /
一、圣者成就的等至的数目 /
二、不同部派的基本观点 /
三、争论中所涉及的问题 /
四、大乘禅定理论的发展 /
附录:汉梵/巴重要术语名称对照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这是作者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讲课时的讲稿,上编是简帛古书的基础知识,下编是简帛古书的分类导读;前一半学生上课听讲时使用,后一
正法眼藏修订版 内容简介 《正法眼藏/佛教与丝绸之路丛书》为日本镰仓时代入宋求法高僧道元的集大成。他对禅宗的一些重要思想概念作了不少创造性阐释,反映了道元是如何...
思辨与立场 本书特色 风靡全美的思维方法、国际公认的批判性思维权威大师的抗鼎之作,带给你对人类思维的深刻洞察与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许燕、对外经济贸易大...
北宋僧人,为唐代神清的《北山录》作注。关于其人,资料不多。据底本反映,慧宝是“西蜀草玄亭沙门”。所作注文对研读本书作用极
上海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主办主编:方广锠副主编:侯冲本辑责任编辑:王招国(定源)目录 第一辑发刊词方广锠佛教文献研究——
论瓦尔特·本雅明 本书特色 瓦尔特·本雅明是德国思想家,1940年自杀,被誉为欧洲*后一位知识分子。他罕见地将才华和渊博结合起来,不是依据学科分类来安置主题,而...
哲学与美学问题----一种无原则的批判 本书特色 本书是彭富春教授回国7年来的思想成果,也是作者走在中西思想边界上的出神入化之作,该书打破了狭隘的专业分类,它既...
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 本书特色 有爱才有幸福。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不健全和非人化。无限制地满足所有的愿望并不会带来欢乐和极大的享乐,而且也不会使人生活得幸福。真正...
荀子启示录 本书特色 君子曰:学不可以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
回顾与反省-胡适思想录-(五) 本书特色 在中国历史上,胡适被称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拥有32个博士头衔。 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
尼采当时的使命是什么?就是哲学的使命:获得一个全面的、堪称正确的视角,以观察世界和人对世界的安排。……尼采的两部主要著作《
尼采超人讲座 本书特色 做个贪求安逸的“末人”?!还是做个气度不凡的“超人”?!尼采认为现代人因为过于崇尚安乐而变得弱不禁风,略微遭受一点困苦,就牢骚满腹,即使...
庭训格言,ISBN:9787534833557,作者:(清)康熙|校注:陈生玺//贾乃谦目录 一、以诚敬接物待人,不务虚名二、看书不为书所愚,
《欧阳竟无佛学文选》主要讲述了:佛教自传人中国,至今2000余年,作为制度化的宗教,在组织上蓬勃发展,在思想理论上的诠释也层
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ISBN:9787100027731,作者:(德)叔本华著、任立等译目录 第1版序言第2版序言论意志自由 第1章概念之
先秦儒学视域下的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本书特色 《先秦儒学视域下的中华民族精神研究》是《科学与人文研究丛书》之一,《科学与人文研究丛书》是一套跨越科学与人文两个研究...
黑格尔或基尔克郭尔 本书特色 基尔克郭尔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在欧洲风行一时的时候。黑格尔主义对西方现代哲学有着巨大的影响,我们可以这...
本书收集了特蕾莎修女的谈话、祷文、默想和书信,充分反映了她对人那份深切的爱。她的一言一语极具震撼力,既能振奋人心,也能安
"InasweepingoverviewoffourcenturiesofMongolianhistorythatdrawsonpreviouslyuntapp...
本书是探讨了山水画创作的专著,汇聚了郭熙卓越的艺术见解。全书由其子郭思搜集、编纂、整理而成。作者简介 郭熙,字淳夫,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