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国**部从发生学角度门探讨先秦诸子哲学思想发生之内在历程的学术专著。作者认为,只有从历史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出发,才有可能探寻先秦诸子的原貌,厘清中国思想文化之源与流。本书紧紧依靠先秦文献特别是考古发掘之简帛文献资料,从思想发展的源头人手,依其自然萌芽、分化与形成的历史作用力,顺流而下,对其每一个关节都进行了严格的疏通,*后确立起先秦诸子的文化坐标和本书的结论;通过对先秦诸子共同关注的天人、道德、巫史、性命、礼法等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进行具体的、详尽的、历史的探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先秦诸子对这些核心命题的基本态度,而且方便我们理解这些命题的深刻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章名与实:先秦诸子研究的逻辑起点
**节先秦诸子的文化坐标
长期以来,关于先秦诸子的研究,我们一直陷入一种迷惑与困境中。我们要么以今天的政治观来解释先秦诸子,要么以西方哲学观来解读某家;要么强调先秦某家的哲学主张,要么强调某家的政治伦理。总之,某一家的政治学说与哲学思想究其实只是属于某一种意识形态,某一种思想观念。我们能够在某一种意识形态或思想观念中寻索先秦诸子的本原吗?其结果只能是任由研究者出于各自的目的而各取所需,导致把先秦诸子这样一个整体肢解得支离破碎,更兼时代之久远,某些史籍或者湮没无迹,或者真假难辨,要恢复先秦诸子的本原面目,其难度可想而知。那么,不管先秦诸子的意义有多少人多么推崇和褒扬,却始终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揭示。而既有的研究,往往是端出先秦诸子载之于典籍的册页,甚至求之于地下的发明,做着各自认为一贯正确的结论或解读。张舜徽先生(1911—1992)曾经指出:
近世治周秦诸子之书者,大抵校勘版本、诠释文字之力为多,而融会贯通、畅申大义之言甚少。自清代诸儒下逮并世胜流:作者众矣。雠对详审,考证精核,使上世遗书諜然已解,其为功固不细。然余以为此特读书首务耳,而非其终诣也。夫周秦诸子之言,起于救时之急,百家异趣,皆务为治。虽各其成一家,不相为谋;然亦有所见大合、殊途而同归者。后人籀绎其书,但知其异而不见其同,犹不足谓善学也。
张先生所言甚是,然知音几希,皆以此为畏途。
回归历史,回到当时的历史境域,是我们目前唯一摆脱先秦诸子研究困境的必然选择。那么,什么是历史?从根本上来讲,“历史是人的生存之史,历史直指人的生存的整体历程,是人的生存的整体揭示,我们切不可从某种观念把历史理解偏了,它首先是从人的整体生存内涵上得到规定的。且进一步言,所谓人的整体生存,也不是抽象的,而是十分具体的存在。就中国历史而言,它毋宁就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间历程中的生存,即,一个民族从古代到现代的历史区分,我们称其为‘历史的瞬间’。正是在此历史瞬间的区分中,才有民族的现代生存的到来”。吴康先生的这种论述,我以为*切近历史的本真含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先秦诸子的发生史,便是要把先秦诸子作为人的生存之史在历史的瞬间中得到整体揭示。
历来谈及“先秦诸子”,就首先遇到一个命名的混乱。过去讲“先秦诸子”,包含了人的含义,也包含了著述的含义,还包含了作为学派如儒家、道家、墨家等的含义在内。而研究者往往同时使用这三个不同含义,造成这三个含义似乎是同质的这样一种错觉。
既然明确是“先秦诸子”,那么我们就必须回到先秦那个特定的历史境域中来。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厘清作为学派的先秦诸子的命名在先秦是不是存在的。
这一问题,胡适在凹世纪初期就已有较深入的认识。在写作《中国古代哲学史》一书时,胡适的立场,就是“抓住每一位哲人或每一个学派的名学方法”,以此作为“哲学史的中心问题”。所以他“不承认古代有什么道家、名家、法家的名称”,也即不承认司马谈的“六家”的分法。先秦虽然有了“儒”、“墨”这样的概念,但根本不是作为学派而命名的,“儒家”、“墨家”的命名是汉以后的事。胡适举例说:“古代本没有什么‘名家’。无论哪一家的哲学,都有一种为学的方法。这个方法便是这一家的名学。所以老子要无名,孔子要正名,墨子说‘言有三表’,……这都是各家的‘名学’。因为家家都有‘名学’,所以没有什么‘名家’。”这一观点,随着出土文献的不断发现,被证明是正确的。
明确了先秦诸子首先是一个人的概念,其次是一个时间概念,再次是一个著述概念,而不是作为学派的概念,这样,先秦诸子的完整性就显露出来了。先秦诸子自始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虽然它是由具体的单个的人组成的一个总称,但只有把他们置于同一民族历史的生存境域中才成其为先秦诸子。他们是不可分割的,那种把他们分裂为儒家、道家、墨家等的做法,对于寻索中国古代文化、民族精神史的本原是一种误导,只能是为了分述的方便才有意义。
其次是关于“诸子百家”这个词。在先秦典籍中,“百家”作为一个词是经常出现的。比如:
《荀子•儒效》载:“百家之说,不及后王,则不听也。”
《荀子•解蔽》载:“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
《荀子•正名》载:“是故邪说不能乱,百家无所窜。”
《荀子•成相》载:“慎、墨、季、惠,百家之说诚不详。”
《庄子•秋水》载:“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己……”
《庄子•天下》载:“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
上述“家”的含义都是指人。《说文》释“家”曰:家,尻也(即居)。引申之,天子诸侯曰国,大夫曰家。凡古曰家人者,犹今日人家也。段玉裁云。此字乃一大疑案。家的本义是猪之尻,如同牢为牛之尻,因为猪生子多,故以人聚居处曰家亦有这种子孙繁衍的期望。因此,《汉书:艺文志》云“凡诸子百八十九家”。类似的说法还多得很:“凡六艺,一百三家”,“凡《论语》十二家”,“凡《孝经》十一家”,“凡《春秋》二十三家”,等等。可知,“家”即人、子的意思。冯友兰也说过,在中文里,“家”首先是指家庭或住家,它表明是个人的或私人的事情。大概教师一般在家讲学,才称人为家。在先秦乃至稍后的“百家”都是泛指诸子,而不是指学派,已是明证。只要自成一家之言都可以称为“家”,也就是说,每一子就是一家。至于老、孔、墨无非是当时比较突出的“宗师”。这些宗师诸子也往往因其突出的主张而获得另一种称呼,如《尹文子》称“大道、名、法、儒、墨”等。这就成了后世划分学派的依据。汉刘向、刘歆父子主持校书,为皇家藏书校勘分类编目,分先秦诸子为“九流”、“十家”,主要采用的也就是《尹文子》和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中的模式。这种方法,也就是章学诚所称的出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需要。但后世大都误以为是先秦即已形成这样的学派。
章太炎谓“儒有三科,关达、类、私之名”,对先秦儒名之本原进行了考证分类:“达名为儒,儒者,术士也。”言即道、墨、刑法、阴阳、神仙之论,包括杂家所记,列传所录,“一谓之儒,明其皆公族”;凡术士都称儒,道家方士也称儒。“类名为儒,儒者,知礼乐射御书数者”。是言懂六艺者都可称为儒,《天官》、《地官》及《吕氏春秋》均有此说。“私名为儒”,此名起于《七略》。后世传经者复称儒,即与私名之儒淆乱。可知,先秦的“儒”并非汉以后所说的“儒家”。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论述先秦诸子作为一个整体的观念。这是研究先秦诸子的一个中心问题。
**,从学术思想上看,先秦诸子的历史同一性要远远高于他们之间的差异。
第二,从文化源头上看,先秦诸子发生的文化源是一致的。
第三,从终极旨归上看,先秦诸子的*终目的都是和谐。
生存境遇的相似性决定了先秦诸子的历史同一性要远远高于他们之间的差异。发生学研究尤其离不开对诸子的生存境域做历史考察。
先秦诸子如果从老子算起,到秦之统一,时间上虽然贯通数百年,但这段时间无论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其社会情形大体相似。冯友兰先生甚至认为:“战国时代所有之社会情形,大概在春秋时代即已有之。不过战国时期之社会变化,在性质上比春秋时代深刻,在范围上比春秋时代扩大,战国之于春秋,虽‘踵事增华,变本加厉’,然实如‘大辂之于椎轮’也。”诸子的生存境域也基本相似。老子生活于幽厉之后,“周室衰微,诸侯专政,春秋有所不纪;而谱牒经略,五霸更盛衰”;孔子生活于春秋之后,“陪臣秉政,强国相王;以至于秦,卒并诸夏,灭封地,擅其号”。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东迁,社会出现了一次大变革。这一变革的大背景就是周王室的迅速衰微,后先继起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架空了王室的权力,周天子沦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一方面,社会动荡为游士阶层提供了活动的舞台,并为他们张扬个性营造了空间;另一方面,大国争霸造成了社会势力的重组。为了各自的霸主地位,诸侯王不得不开始重视智力,争先养士、用士。士的来源在先秦时代本来十分复杂,余英时认为士阶层处于贵族与庶人之间,是上层贵族的下降和下层庶民的上升的汇合之所。
王官之学散为百家,诸子便理所当然地担当起以道自任的精神,即儒家所说的道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他们除了醉心于讲学之外,也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天下一切有公共利害关系的事。这种关怀超越了个人私利之上。他们纷纷奔走游说,或依附诸侯,出谋划策,为实现自己的道统或理想而殚精竭虑;或代主人著书立说,推动自己的学术思想之传播。《诸子略》*后的总论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这一节文字阐述了诸子之兴的时代背景,“皆起于”三字强调了诸子之学是应时势之变、时代之需要而诞生的。
……
这是一部学术功底扎实,富有探索创新精神,能够自成一家之言的学术专著。该论著旨在厘清中国思想文化之源与流,为正确把握民族精神,找准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提供历史依据。作者的研究坚持了严格的历史性原则,勇于打破陈说,用丰富的史料和翔实的论述证成了先秦诸子是一个“和而不同”的统一整体,将诸子之学得以发生成立的深层原因归结为人的“文化自觉”。——方克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本书选题极富挑战性、创新性,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和价值。本书详尽讨论了从上古至先秦漫长的发展进程中,我们民族先民在认识宇宙、自然和自我认识中发生的认识论的历史进步,集中讨论了由诸子到两汉的思想承继与学术流变,研究中时时注意回应学术界现有的意见和观点,不回避、不掩饰,饱含热情,始终关注当下的思想文化状况和发展走向,表现出一个学者的现实情怀。——许建中(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绪义,1971年生,湖南双峰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先秦哲学、现代哲学与文化研究、曾国藩研究。现供职于某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二十一世纪》、《江苏社会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曾做客凤凰卫视。近年来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刘绪义<诗经>心得》(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刘绪义读春秋》(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版)、《历史给谁来酿酒——湖湘才子品读曾国藩,2008年版》(当代中国出版社)、《晚清危局中的曾国藩》(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版)、《湖湘文化讲演录》(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等多部。
灵魂论及其他 本书特色 作者按其四因说在书中阐述了心理实质概念,以为灵魂、肉体是形式和质料的统一,犹如"刃"之于"刀",没有质料,就没有形式。这是承认先有物质、...
本书只是讲解了福柯思想宝库的一个个侧面,但还是力求捕捉其哲学和史学等方面主要的侧面,避免给人以挂一漏万的感觉。同时,正因
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 本书特色 · 大师解读大师 与冯友齐名之中国哲学宗师陈荣捷数十年心血力作· 集中日三十余种注评版本之精华 全面详尽权威 领悟心学真谛· 大...
本书是著名学者陈鼓的处女作,在中国的尼采研究占有重要地位。作者以优美的笔、饱满的情和清晰的脉络,结合尼采的生平其创作经历
马克思靠谱 本书特色 第2版是我社根据中宣部审改会要求,在第1版基础上做的修订。本书用走心、妥贴且青春的表述方式讲述了马克思的一生及思想理论精髓,让年轻读者们穿...
中国哲学简史 本书特色 本书从中国哲学的精神、背景、主要哲学家及主要流派的变迁和发展为主线,简要梳理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并融入了...
本书是研究海德格尔的哲学渊源的学术著作。马丁·海德格尔和德国国家社会主义的关系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话题,相关的著作已是屡见
智行天下 本书特色 ★ 大32开平装,巴蜀书社出版★ 题解点评、原文与注释三位一体,生动流畅带你解读历史文化典故★ 作者勾承益任教高校多年,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
逻辑搞死人 本书特色 想被无穷无尽的机关算尽吗?想获得劫后余生的快感吗?那就来自作自受吧!让逻辑搞死你!二十一世纪开发逻辑思维能力的经典,继小强填字后的又一益智...
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道德经 本书特色 本书选取了国学经典著作中很多优秀的作品及资料,博采各类经典作品的长处,并有所创新,以使得本书风格迥异、卓然超群,相信...
论语辨惑 内容简介 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们言行的《论语》两千五百年来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论语》成书之时,印刷术尚未发明,全靠一代一代的学人辗转传抄,...
北京大学哲学学科史 本书特色 韩水法主编的《北京大学哲学学科史》总结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现代中国的奠基、演变和发展的历史。本书作为一个整体,从不同的侧面来观察和描...
名家批注周易-插图版 本书特色 《名家批注周易》以历代名家注疏为基础,配有注释、译文和解说,力图用*浅显的语言解释流传千年的哲理,将《周易》逐卦精解,力求为读者...
《劳特利奇哲学史》第一卷涵盖了人类历史上一个最为辉煌的时期的哲学,在两个半世纪的时间中,哲学从类似神话的思维发展成为这样
佛教故事 本书特色 《佛教故事》由朱瑞玟编著,编选了佛世佛经故事。包括:故典溯源、佛教义理、警世寓言、高僧大德、世俗逸闻五部分。这些故事赞美自我...
哲学导论(21世纪哲学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论述哲学本身、引导人们进入哲学思考的专著性教材,系统探讨了哲学与宗教、哲学与艺术、哲学与常识、哲学与科学的...
国学典藏书系---道德经 本书特色 《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相传为春秋时老子所作,是道家开山立派的经典,是道家学派权威的经典著作,更是中...
季风青少年哲学课 本书特色 本书共分为八讲,主题涉及自我、生命、心灵、爱和科学等,由上海季风书园邀请的八位来自上海高校的哲学教师担任主讲。他们结合当下的中国语境...
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观照 内容简介 当人们追踪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文化传统、自然观念、历史、民俗、文学、宗教、哲学等文化内涵文化因子的源头时,无一例外地要上溯到神...
《中阿含经》五十九卷汉译本最初由昙摩难提于前秦建元二十年(384)译出。后来罽宾沙门僧伽提婆发现这个译本“违本失旨,名实不当